
一位真正把教育当成生命的老人走了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,他留下的不是官位,是一个时代的教育理想。
2025年11月11日上午8点,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外,长长的队伍从大厅一直排到了门外。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,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,有中年校友,也有年轻的在校学生。他们来送别一个人——刘道玉,武汉大学的老校长,一个在很多人心中被称为"永远的校长"的教育家。
从农家子弟到教育改革先锋说起刘道玉这个名字,现在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,但在上世纪80年代,他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传奇。
1933年,刘道玉出生在湖北枣阳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家里兄弟三个,他排行老三。
那个年代,农村孩子能读书已经很不容易,刘道玉是个爱学习的人。
展开剩余91%1953年,20岁的他考上了武汉大学化学系,这一进去,就和武大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。
大学毕业后,他本该安安稳稳当个化学老师,可命运给他安排了另一条路。1961年,国家派他去苏联留学,学的是有机氟化学。
回国后,从助教到讲师,从副教务长到党委副书记,一路走来,刘道玉始终没有离开教育这条线。
1977年,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来了。44岁的刘道玉被调到北京,担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。
就在这个位置上,他参与推动了恢复高考制度,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。
1981年,已经在教育部当司长的刘道玉,突然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想不到的决定,主动辞去司长职务,回到武汉大学当校长。
要知道,那时候他才48岁,正是仕途上升的黄金年龄,放弃北京的司局级干部不当,回到地方高校,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选择。
更绝的是,后来武汉市想提拔他当市长,他又拒绝了,理由很简单:"我缺乏经验,还是想专心搞教育。"
这样的选择,无论是在那个年代,还是在今天,都让人肃然起敬。
八年校长任期,缔造武大黄金时代从1981到1988年,短短八年时间,刘道玉在武汉大学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教育改革。
他推行的那些改革措施,现在听起来可能很平常,但在当时那个年代,每一项都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创举。
学分制、主辅修制、插班生制、导师制、贷学金制、学术假制·····这些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大学制度,很多都是刘道玉在武大首创的。
他甚至取消了政治辅导员制度,在课堂上不点名,让学生自由选课。这在思想刚刚解放的80年代,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?
易中天教授后来回忆说,他在武大上课从来不点名,就是受了刘校长教育思想的影响。
他的课堂敞开大门,不管是本系的、外系的,还是外校的学生,想来听就来听。结果武大最大的教室都坐不下,窗户外面都站满了人。这就是那个时代武大的氛围,自由、开放、充满活力。
有人把刘道玉比作"武大的蔡元培",这个评价一点不过分。
蔡元培当年在北大推行的"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",刘道玉在武大也做到了。在他主政的八年里,珞珈山成了全国青年学子向往的圣地,武大也跻身全国一流名校之列。
但好景不长。1988年,就在刘道玉还没到退休年龄的时候,他突然被免去校长职务,而且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。这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。至于被免职的真正原因,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,有人说是改革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,有人说是政治原因,但刘道玉自己一直没有明说。
更让人心酸的是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武大校长的名册里甚至没有刘道玉的名字,校报也不刊登他的文章。一个曾经带领武大走向辉煌的校长,就这样被抹去了痕迹。
退而不休,为教育改革呐喊终生被免职后的刘道玉,并没有心灰意冷,也没有怨天尤人。他继续从事化学研究,继续关注中国的教育改革,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声。
2005年,72岁的刘道玉出版了《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》,这本书在湖北省很快就买不到了,但其他地方一直有卖,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。他在书中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,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。
80岁以后,刘道玉基本不到外面走动了,但他还是会为学生作讲座。
2008年春天,他为武大学生作了一场题为"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"的闭门讲座,演讲结束后,他宣布今后不再为学生作演讲。
这像是一个老战士的告别,但他的思想和精神,却永远留在了珞珈山上。
有个武大教科院的研究生毕业后,两次考公务员分数都是第一,却因为没有关系没被录用;参加教师招聘成绩第一,又因为32岁"年纪大"被拒绝。
这个学生找到了刘道玉求助,刘道玉暗中把他推荐到一所国际学校,帮他解决了工作问题。
当学生要来拜访送礼时,刘道玉说:"来拜访我欢迎,送任何礼物我绝不允许你进门,我帮你,就是出于一个教育者的良心。"
临别时,学生请他写一句话,刘道玉写下:"教育是值得挚爱、挚诚和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。"
这是他一生的信念,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。
刘道玉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贡献——他曾公开发文支持转基因技术。
在转基因争议最激烈的时候,这位化学家以科学家的理性和担当,为这项前沿农业技术正名。
在那个谣言满天飞的年代,一个90多岁的老人,依然坚守科学立场,这份精神让人敬佩。
永远的校长,不灭的教育理想2025年11月7日下午3点33分,92岁的刘道玉在武汉因病逝世。
消息传出后,无数武大校友和教育界人士在朋友圈悼念。
易中天教授发文说:"今天立冬。我的恩师、武大人心中'永远的校长'刘道玉先生竟在是日与世长辞。"
这时候你就要问了,为什么那么多人怀念刘道玉?为什么他能被称为"永远的校长"?
不是因为他当了多大的官,也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学术成就,而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种理想,一种精神,一种对教育的纯粹热爱。
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,我们看到太多大学校长把自己当成官员,热衷于跑项目、拉经费、搞排名。
但刘道玉不是,他始终认为,大学校长的本质是做学术,是培养人才,而不是当官。
他曾说过:"文人不做官"。
有人说,刘道玉是"中国最后一位大学校长"。
这话听起来有点悲凉,但也许正是现实的写照。
在他之后,还有多少校长能像他那样,为了教育改革不惜得罪权贵?还有多少校长能像他那样,主动放弃仕途,一心扑在教育上?
11月11日的告别仪式上,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大校友排起了长队。
他们中有的人已经白发苍苍,有的人还在上大学,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,武大人。
在他们心中,刘道玉不仅仅是一位校长,更是武大精神的象征,是珞珈山的灵魂。
老校长仙逝,自有武大师生接过旗帜,更加奋勇前进......事成之时,校祭无忘告乃翁!"
这话说得真好,最好的纪念,不是花圈和挽联,而是继承他的精神,继续为教育改革而努力。
结语刘道玉走了,但他点燃的教育之光不会熄灭。
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:真正的教育家,不是坐在高位上发号施令的官员,而是愿意俯下身子,倾听学生声音,尊重每个人梦想的师者;真正的大学改革,不是追逐排名和数字,而是给学生自由的空间,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、自由探索。
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,我们更需要刘道玉这样的教育家。
他的故事提醒我们,教育的本质是什么,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,教育者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。
珞珈风骨今犹在,薪火相传永不息。刘道玉先生,一路走好!
【信息来源】 本文内容根据武汉大学官方讣告、维基百科词条、新浪财经、网易新闻等多家权威媒体的公开报道综合整理而成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。
发布于:江西省中能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